佛经上讲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,身口意三业都要管好。诸恶不能作,众善都要行,自己要干净自己的所有意念,佛法就是靠自觉觉悟,管住自己。那么管住自己,管哪里?身、口、意三业。三业中哪个业最重要?意业最重要,因为意业一动,才会引发自己的身业和口业。你想想看,脑子里没有意识的话,嘴巴会乱讲吗?如果脑子里没有这种不好的执著的意识,你的行为会暴露出对他的不尊重吗?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,就是你的意识要让自己的心干净,你所有想出来的意识,必须让你自己的心干净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是个丈夫,看见一个女人今天在家里,你不要觉得她累了停一停,做一做。她不是你的佣人。你自己要干净,觉得她是在付出,你就会自净其意,不会对她产生烦恼,否则你就觉得她一天到晚在偷懒。
意识就是心,当一个人意识形成之后,有时候会害他一辈子。比方说,你认定了一个亲人改不了的,你可能就害死自己跟他的缘分,可能一辈子得不到他的帮助,或者你让他永远恨你。这个缘分会产生一种高境界或者低境界。所以缘分由意识控制,自净其意,就是一定要学会把自己的意念弄干净,这样才不会去冤枉别人,才不会去害别人,因为你的意念是干净的。
意识就是心,意识就是自己所拥有某一件事物单独生起的一种概念。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,今天不论有什么概念、有什么心,一定要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。这八个字就是告诉我们,人要离开所有的恶;所有的善都要去做。有时候,我们看不到这件事情的善和恶,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、你的意识当中,会有辨别意识,那就是第七意识。有时候人家说“我心很难调”,调心就是把这个心给调准了,调到自净其意,你大脑的思维要照着菩萨的思维来改变,那么你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。师父举个简单例子,你过去看见这个人一直很讨厌,现在他学佛了,你还是像过去一样看不起他,很不喜欢他,那么在你的心中就缺少了慈悲的概念;你如果把心调好了,你觉得他很可怜,“他比我学佛学得晚,他现在终于知道学佛了。虽然他身上还有很多毛病没有改掉,但是我们必须摄受他、帮助他,来改变他过去不好的一些意念。那么我们要众善奉行,帮他调节好他自己心中的那些善念,把恶念调整到善念”,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做的。
在大乘佛法中经常说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”,就是由心造起的。你们现在可以做个试验,你们想一想现在心中还恨谁,你恨着这个人是不是你的心造的?如果你知道了你恨的这个人已经走掉了,你还会恨他吗?不会了吧?可能还会有些可惜,之后就结束了。这个心生了,是不是种种法生?心灭了,是不是种种法灭了?告诉你这个人死掉了,你是不是不与他计较了?是不是你的心在起作用?所以佛法讲的是调心。心调不好,怎么会幸福快乐?一个人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感情,不能把自己的心调节到让自己舒服,你的心怎么会舒服呢?
“佛语心为宗”,什么意思?佛法讲,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,就是你的宗门,修心就是修这颗心。佛法界还有一句话说“无门为法门”。很多人说“我学了这个法门,我不学那个法门”“我学了那个法门,我不学这个法门”,实际上任何法门都是一条道,任何法门都是让你成功修行、能够解脱的一条道路。“无门为法门”,也就是说“我不执著某一个法门,但是我在这个法门当中好好修”,那就是一门精进。所以佛法说以心为宗,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,就是你修心最重要的地方。“无门”就是你不要去执著于哪个法门,去掉执著,你不管走哪个门,都能走上佛的佛光大道。
学佛人最重要的,心念不能乱动。如果你的心念不停地动,你的前念与后念之间就会没有隔阂,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,五根就会抓住这些尘境不放。师父说这些,你们肯定还不是很能理解,我来解释一下。如果你的心不停地在转动,那前念和后念之间就会转在一起,那么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比方说,你今天对自己老公有意见了,“整天在家里不帮忙,整天往外面跑”,心念不停地动,前面这个念头“真讨厌”,然后后念“真的很烦,跟了他这么多年了还这样”,你如果前念和后念慢慢地越来越接近、越来越接近,这个就会对你五根产生依赖。什么依赖?你的鼻子“哼!”出来了吧?你的眼睛会恶狠狠地看着他,对不对?然后你的舌头——嘴巴就会骂他。你耳朵听到他的话,就会觉得很讨厌。是不是五根对尘境的依赖?而且这种五根的回馈,会产生你前念和后念的一种加强的力量,让你的心念不停地转动,产生很多的恨念。同样举这个例子,如果你的心非常慈悲,你的前念在想“我要出去度人”,然后你的后念想“我要帮助更多的人,抓紧时间”,这两个如果没有隔阂,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,然后就是“外面的世界是很美好,我要多度人,多帮助别人”,你的眼睛看出去的人都是要度的人,你的鼻子闻到的都是香味,你耳朵听到的都是佛言佛语,你走出去的路那是佛道。
参禅、精进、念佛,其实都是在加持你的身口意的法门。师父跟大家讲,身口意有法门吗?身口意也是一个法门啊。这个是什么法门?管住你的嘴巴,管住你的身体不要乱动,管住你的意念,这就是一个法门。所以心灵法门就是集念经、实践、参禅、许愿于一体,摄持自己心念的平和,不乱动。所以师父叫你们学佛,就是让你们的心不要乱动。心一动就有行动,一恨他,你就会做出伤害别人、伤害自己的事情。不管碰到什么,心不乱动,这叫摄受心念,然后你很容易进入佛道。
佛菩萨让我们在人间不要染著,不要执著人间的任何色相。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房子好不好,看到这个女人、这个男人好看不好看,一切有色世界的东西,你都不要起贪念,就是菩萨让我们不要染著。你们记住了,你们只要一贪,“很好,这个归我就好了”,你就是进入了执著的空间。所以师父叫你们以后要经常反观自己,经常地“照”自己。“这样东西给你,要吗?”自己考试自己,“不要。”大家都在吃蛋糕,“现在我不去吃蛋糕可以吗?”“可以。”就是不停地让自己不要起贪念。“我今天吃一块够了吗?”“够了。”自己跟自己讲,然后再多也不要去吃第二口。那么你才能真心求佛,才能显现你的本性。
如果你修心中偏空了……偏空是什么?一切都无所谓。人家问你:“这个要吗?”“不要。”“那个呢?”“不要。”“家里呢?”“不要。”那就叫偏空。因为你还在这个有色世界里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你还在有色世界里边,所以你不能完全偏空。那么你接下来又不能什么事情都执著过头,就是执空也不行。所以无著也是过头,你说“我无所谓了,我不执著了,我什么都不要了,你们全拿去好了,跟我有什么关系啊?我不要了。”无著也是执著。很多人说起来,吵到最后,“不要吵了,我无所谓了,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”,无著就是执著,你还在这个事情上执著地不肯回头,表面上说“我不要了,无所谓了”,实际上你是真正的无所谓吗?因为你对这件事情还在生气,你还在执著这件事情。所以过去有一句话,他跟你炫耀什么就说明他需要什么。他跟你炫耀说“我家里有的是钱”,这个人没钱的;这个人跟人家说“我这个人很聪明的”,这个人不聪明他才说自己聪明,聪明的人怎么会说自己聪明?这个人觉得自己形象不是太好,(化妆)画了半天,跑出来跟人家说“你看我今天这个眼睛画得好吗?”这就是她非常地执著于某件事情。“好了,我不跟你吵了,这件事情我不愿意吵了”,还在执著在这件事情上,有本事你讲都不要讲这句话,不吵就不吵了,不吵为什么还要解释?我问你,就像你看见红灯一样,停下来你还说“我停下来了,因为红灯我停下来了”?红灯就是应该停下来。对某一件事情和对某一个人紧抓不放,这叫执著;无著是没有一件事情放在心上的。无著不能认为什么都没有。很多人“无所谓了,我无著,不执著了,关我什么事?那个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?”这个又是偏差,所以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。
《金刚经》中所讲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这件事情你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你再生出来这个心就干净了。佛法界讲这句话,非常地深奥,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这是一个纲领——《金刚经》非常重要的一个纲领,也就是说你不住心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帮别人了,你不要把它挂在心上,而生出来的心,就是干净的心。我今天救了人,我没感觉到救人,我生出的心就是纯洁的心。
【佛语心为宗】-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(第一百零九集)
佛经上讲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,身口意三业都要管好。诸恶不能作,众善都要行,自己要干净自己的所有意念,佛法就是靠自觉觉悟,管住自己。那么管住自己,管哪里?身、口、意三业。三业中哪个业最重要?意业最重要,因为意业一动,才会引发自己的身业和口业。你想想看,脑子里没有意识的话,嘴巴会乱讲吗?如果脑子里没有这种不好的执著的意识,你的行为会暴露出对他的不尊重吗?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,就是你的意识要让自己的心干净,你所有想出来的意识,必须让你自己的心干净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是个丈夫,看见一个女人今天在家里,你不要觉得她累了停一停,做一做。她不是你的佣人。你自己要干净,觉得她是在付出,你就会自净其意,不会对她产生烦恼,否则你就觉得她一天到晚在偷懒。
意识就是心,当一个人意识形成之后,有时候会害他一辈子。比方说,你认定了一个亲人改不了的,你可能就害死自己跟他的缘分,可能一辈子得不到他的帮助,或者你让他永远恨你。这个缘分会产生一种高境界或者低境界。所以缘分由意识控制,自净其意,就是一定要学会把自己的意念弄干净,这样才不会去冤枉别人,才不会去害别人,因为你的意念是干净的。
意识就是心,意识就是自己所拥有某一件事物单独生起的一种概念。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,今天不论有什么概念、有什么心,一定要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。这八个字就是告诉我们,人要离开所有的恶;所有的善都要去做。有时候,我们看不到这件事情的善和恶,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、你的意识当中,会有辨别意识,那就是第七意识。有时候人家说“我心很难调”,调心就是把这个心给调准了,调到自净其意,你大脑的思维要照着菩萨的思维来改变,那么你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。师父举个简单例子,你过去看见这个人一直很讨厌,现在他学佛了,你还是像过去一样看不起他,很不喜欢他,那么在你的心中就缺少了慈悲的概念;你如果把心调好了,你觉得他很可怜,“他比我学佛学得晚,他现在终于知道学佛了。虽然他身上还有很多毛病没有改掉,但是我们必须摄受他、帮助他,来改变他过去不好的一些意念。那么我们要众善奉行,帮他调节好他自己心中的那些善念,把恶念调整到善念”,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做的。
在大乘佛法中经常说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”,就是由心造起的。你们现在可以做个试验,你们想一想现在心中还恨谁,你恨着这个人是不是你的心造的?如果你知道了你恨的这个人已经走掉了,你还会恨他吗?不会了吧?可能还会有些可惜,之后就结束了。这个心生了,是不是种种法生?心灭了,是不是种种法灭了?告诉你这个人死掉了,你是不是不与他计较了?是不是你的心在起作用?所以佛法讲的是调心。心调不好,怎么会幸福快乐?一个人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感情,不能把自己的心调节到让自己舒服,你的心怎么会舒服呢?
“佛语心为宗”,什么意思?佛法讲,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,就是你的宗门,修心就是修这颗心。佛法界还有一句话说“无门为法门”。很多人说“我学了这个法门,我不学那个法门”“我学了那个法门,我不学这个法门”,实际上任何法门都是一条道,任何法门都是让你成功修行、能够解脱的一条道路。“无门为法门”,也就是说“我不执著某一个法门,但是我在这个法门当中好好修”,那就是一门精进。所以佛法说以心为宗,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,就是你修心最重要的地方。“无门”就是你不要去执著于哪个法门,去掉执著,你不管走哪个门,都能走上佛的佛光大道。
学佛人最重要的,心念不能乱动。如果你的心念不停地动,你的前念与后念之间就会没有隔阂,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,五根就会抓住这些尘境不放。师父说这些,你们肯定还不是很能理解,我来解释一下。如果你的心不停地在转动,那前念和后念之间就会转在一起,那么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比方说,你今天对自己老公有意见了,“整天在家里不帮忙,整天往外面跑”,心念不停地动,前面这个念头“真讨厌”,然后后念“真的很烦,跟了他这么多年了还这样”,你如果前念和后念慢慢地越来越接近、越来越接近,这个就会对你五根产生依赖。什么依赖?你的鼻子“哼!”出来了吧?你的眼睛会恶狠狠地看着他,对不对?然后你的舌头——嘴巴就会骂他。你耳朵听到他的话,就会觉得很讨厌。是不是五根对尘境的依赖?而且这种五根的回馈,会产生你前念和后念的一种加强的力量,让你的心念不停地转动,产生很多的恨念。同样举这个例子,如果你的心非常慈悲,你的前念在想“我要出去度人”,然后你的后念想“我要帮助更多的人,抓紧时间”,这两个如果没有隔阂,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,然后就是“外面的世界是很美好,我要多度人,多帮助别人”,你的眼睛看出去的人都是要度的人,你的鼻子闻到的都是香味,你耳朵听到的都是佛言佛语,你走出去的路那是佛道。
参禅、精进、念佛,其实都是在加持你的身口意的法门。师父跟大家讲,身口意有法门吗?身口意也是一个法门啊。这个是什么法门?管住你的嘴巴,管住你的身体不要乱动,管住你的意念,这就是一个法门。所以心灵法门就是集念经、实践、参禅、许愿于一体,摄持自己心念的平和,不乱动。所以师父叫你们学佛,就是让你们的心不要乱动。心一动就有行动,一恨他,你就会做出伤害别人、伤害自己的事情。不管碰到什么,心不乱动,这叫摄受心念,然后你很容易进入佛道。
佛菩萨让我们在人间不要染著,不要执著人间的任何色相。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房子好不好,看到这个女人、这个男人好看不好看,一切有色世界的东西,你都不要起贪念,就是菩萨让我们不要染著。你们记住了,你们只要一贪,“很好,这个归我就好了”,你就是进入了执著的空间。所以师父叫你们以后要经常反观自己,经常地“照”自己。“这样东西给你,要吗?”自己考试自己,“不要。”大家都在吃蛋糕,“现在我不去吃蛋糕可以吗?”“可以。”就是不停地让自己不要起贪念。“我今天吃一块够了吗?”“够了。”自己跟自己讲,然后再多也不要去吃第二口。那么你才能真心求佛,才能显现你的本性。
如果你修心中偏空了……偏空是什么?一切都无所谓。人家问你:“这个要吗?”“不要。”“那个呢?”“不要。”“家里呢?”“不要。”那就叫偏空。因为你还在这个有色世界里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你还在有色世界里边,所以你不能完全偏空。那么你接下来又不能什么事情都执著过头,就是执空也不行。所以无著也是过头,你说“我无所谓了,我不执著了,我什么都不要了,你们全拿去好了,跟我有什么关系啊?我不要了。”无著也是执著。很多人说起来,吵到最后,“不要吵了,我无所谓了,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”,无著就是执著,你还在这个事情上执著地不肯回头,表面上说“我不要了,无所谓了”,实际上你是真正的无所谓吗?因为你对这件事情还在生气,你还在执著这件事情。所以过去有一句话,他跟你炫耀什么就说明他需要什么。他跟你炫耀说“我家里有的是钱”,这个人没钱的;这个人跟人家说“我这个人很聪明的”,这个人不聪明他才说自己聪明,聪明的人怎么会说自己聪明?这个人觉得自己形象不是太好,(化妆)画了半天,跑出来跟人家说“你看我今天这个眼睛画得好吗?”这就是她非常地执著于某件事情。“好了,我不跟你吵了,这件事情我不愿意吵了”,还在执著在这件事情上,有本事你讲都不要讲这句话,不吵就不吵了,不吵为什么还要解释?我问你,就像你看见红灯一样,停下来你还说“我停下来了,因为红灯我停下来了”?红灯就是应该停下来。对某一件事情和对某一个人紧抓不放,这叫执著;无著是没有一件事情放在心上的。无著不能认为什么都没有。很多人“无所谓了,我无著,不执著了,关我什么事?那个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?”这个又是偏差,所以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。
《金刚经》中所讲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这件事情你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你再生出来这个心就干净了。佛法界讲这句话,非常地深奥,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这是一个纲领——《金刚经》非常重要的一个纲领,也就是说你不住心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帮别人了,你不要把它挂在心上,而生出来的心,就是干净的心。我今天救了人,我没感觉到救人,我生出的心就是纯洁的心。
分享音乐或视频给朋友X
站长X
Copyright© 2024 澳洲东方华语电视台